首頁 > 團隊動態
鋼筋不是有就好,無形的力量傳導主宰著建物的韌性與安全,是門可以從60分到100分的學問。
泥作師傅流暢俐落的手起刀落,俯仰之間打底粉光的硬功夫,往往是看似最為簡樸粗曠的工序。而內行人都知曉,建築藝品,始於不起眼的粗胚,卻是美感的基石與緣起。
「員工不是工具人,不是放對地方就好,我們把每位夥伴都當儲備主管在培訓,學習求深更求廣。」
喜悅的分享,半年前申請的第37類 第42類商標,在本月正式核准了。這個里程碑代表著我們品牌永續經營的決心。
所言「絲路」,是古代商業與文化交流路線的總稱。 而我們期許所謂「建築整合」,不只是建築、不只是設計、更不能只是營造,而是在法規面、實務面、行銷面、建材設備新知的與時俱進,並非知識的單向傳
順順的做,穩穩的蓋。 自九月底開始悉心孕育的自地自建案,不偏不倚地 在年前來到了結構體工程的里程碑—上樑。
走在營建之路,我們深信品質及進度是營造的基石,而穩健立足於基石之上,建銘建築整合也致力尋求差異化。
我們深入位在魚池鄉的這片秘境,眼前的基地如同一顆漂浮的明珠,精巧地嵌入自然。這是建銘建築整合團隊又一處的思想構築地,而這次,我們的築夢構台來到了山川之間。
微涼的十一月天,工地裡師傅們依舊大汗淋漓,模板組立的敲擊聲對比秋冬的蕭瑟寧靜,顯得格外響亮。
還記得在梧棲的動土儀式,土堆才砌好,便飄起了雨,隔天還發現許多可愛的動物小腳印,我們卻笑不出來,趕緊拿起泥作抹刀盡可能修復,幸好熱鬧喜氣的氛圍巧妙地轉移了業主與來賓的注意力,動土典禮圓滿完成。
站在基地周遭,感受風的輕拂,空氣的溫度,梳理著腳下這片土地的人文、地理與周邊環境紋理,我們用這樣的型式,開啟了從居住者角度出發的設計。
「我就是要給年輕人機會發揮,我們給你做很放心」 業主的一句話承載著期望與信任,也成了我們扛在肩上的使命。